9月8日下午,学院2016年暑期干部学习会继续在罗山厅举行,院党委书记王靖高做了题为《关于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的专题报告。夏晓军副书记主持会议。
什么是工匠精神?王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应该包含四层含义,概括起来四句话,即“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王书记指出,精于工,是一种精神,即对产品精雕细琢,对工作精益求精;匠于心,是一种创新,即工作要独具匠心,要有巧妙独到的心思,在技巧和艺术方面有创造性,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能力和贡献;品于行,是一种品质,就是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力尽职,就是锲而不舍、坚如磐石、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就是吃苦耐劳、甘于寂寞、一念执着、一生坚守;化于文,是一种文化,即外化为一种文化、一种氛围。
为什么要培育工匠精神?王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一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需要,二是工业4.0背景下我国加快转型升级的需要,三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需要,四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
如何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王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思政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专业教学是融入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实践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有力抓手,校园文化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
王书记强调,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讲好“工匠”故事,使学生感受体悟工匠精神;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和每个细节;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辅导员对学生学业、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创业就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中,使学生具备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
王书记强调,要从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出发,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将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的要求融入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坚持职业标准、规范操作流程,通过培养职业情怀、增强专业认知,通过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切实在专业教育中培育师生工匠精神。
王书记强调,实践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是实现高职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同的学科,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一样,但每一份工作对于精益求精的追求是相通的;因此,要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素质,要在学生工作中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要建立师生共同成长的机制推动师生共同进步。
王书记强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我们要在校园文化层面融入工匠精神,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推进教师树立“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职业理想,建立积极的职业态度,培育积极的职业责任感,蕴含良好的人文素养;不断增强全院师生的文化自信。
王书记最后指出,弘扬工匠精神,既是我们职业教育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他希望全体与会干部能不断深入思考,积极建立和完善培育方案,努力在校园中营造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