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设计学院通讯员 李文元)近日,由学校主办、设计学院承办的“‘五感中国·桥见东方’中文+中国生活美学”汉语桥项目精彩纷呈,以东方美学为基,构建“衣食住行艺”五感体验项目。其中,奥地利学生代表团走进课堂,通过系列课程与实践,开启沉浸式的中国传统文化“衣”之旅。以“服饰”为切入点,融合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与非遗技艺体验,让师生深切感受到其中蕴藏的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
螺钿镶嵌——贝光如梦,工艺如诗
在非遗体验教室里,奥地利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传统工艺——螺钿。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彩色贝壳剪成花形,用镊子嵌进配饰上。这不仅是精巧的手工,更是一场关于“时间与耐心”的训练。在静默中,他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敛与深远。
植物拓染——从山野中取色,把自然穿在身上
艾草、苏木、栀子、茶叶的天然色彩,在帆布包上悄然绽放。将植物铺展,一锤一击,唤醒花叶的汁液与色素,肌理清晰可见。它不仅是一场染色实验,更像是在布面种下关于“色”的森林,也是在感知自然、体悟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智慧。
扎染工艺——在意外中,找到自由的边界
学生们取布、捆扎、浸染、拆解,让“不确定”成为方巾及服装的创作的灵魂。布面展开,色彩跃然其上,时间仿佛静止。那些偶然的褶皱与晕染,正是东方美学中“无规之规”的体现——一场人与自然的默契对话,一次物我相融的智慧实践。
缠花技艺——指尖之上,情意如线
在缠花体验课上,学生们被一根根细如发丝的彩线迷住了。他们跟着老师,绕线、定型、成花——一朵朵立体花束在手中缓缓展开。缠花,不只是手艺,更是情感的表达。有人做成发簪送给同学,有人想带回去送给母亲。
汉服立裁制作——寸尺之间,重塑千年风华
在汉服立裁手作中,从剪裁缝制到配色造型,每一道工序皆凝聚匠心,每一寸针脚承载古人衣冠的智慧。虽为小尺人台,却不失比例与仪态,是服饰文化的缩影。学员亲手制作对襟襦裙、齐胸衫裙、立领长衫等传统款式,体悟汉服结构与形制中的文化意蕴,理解服饰背后的身份、礼制与美学。
文化有形,传承无声。这段沉浸式旅程,是一场从指尖开始的文化认知之旅。从螺钿的光泽,到扎染的斑斓;从缠花的柔韧,到汉服的立体裁剪,每一个技艺都拼出一张鲜活生动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拼图”。这一程,让中国文化的种子,悄然种入了他们心中;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看得见、摸得着、穿得上”的方式,真正走进了世界青少年的生活与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