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设计学院通讯员 谢超宇) 近日,12名来自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跨越山海,齐聚温州。在学校主办、温州设计学院承办的“五感中国·桥见东方”汉语桥团组项目中,深入温州设计学院与鞋业龙头红蜻蜓集团联袂打造的实践课堂,亲历一场融合千年鞋履文化与现代智造的“中文+职业技能”深度体验,生动诠释中国“职教出海”的国际化实践。
探秘“脚下史书”:千年鞋履的文化回响
“看!这双木底鞋的锯齿居然可以拆卸!”站在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谢公履”展柜前,奥地利学生李迪(Benedikt Leonhard Heiden)难掩惊奇。温州红蜻蜓鞋文化博物馆近日迎来这批特殊的访客,开启他们探寻中国“脚下史书”的旅程。
步入1500平方米的展厅,跨越七个朝代、绵延五千年的鞋履珍品铺陈开来,系统勾勒出中国鞋文化的演变脉络。“这些鞋子不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记录华夏文明的‘脚下史书’。”讲解员叶静介绍道。明代成化年间的温州贡鞋,无声诉说着“中国鞋都”的悠久传承;少数民族展厅内,一双缀满银饰、绣有精致蝶恋花纹样的苗族婚鞋令众人驻足。“图案讲述着比文字更古老的民族故事,与我们奥地利传统服饰的符号传承异曲同工。”学员温芸(Hannah-Sophie Maier)边拍摄边感慨。在品牌馆与科技馆的透明工坊内,工匠们现场演示从量脚画样到切割缝纫的传统工序,一钉一锤间尽显匠心。
随后的文化交流沙龙上,“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引发热烈讨论。“中国工匠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心态,与奥地利制琴师对音色的极致追求何其相似!”学员们由衷赞叹。这场对话,也让温州人“敢为天下先”背后深厚的工匠精神,更加立体地呈现于国际视野。
激光飞舞:实训工坊里的“中文+技能”交响
带着对传统与现代制鞋技艺的深刻印象和思考,学员们回到了校内实训基地。在这里,“中文+职业技能”的模式从参观感知延伸到了亲手实践。
在现代化工坊内,专业教师首先用中文清晰讲解皮革特性、工具使用及安全规范,同步传授专业词汇。随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借助数字孪生实训平台,操作激光设备,投入皮革切割实战。从软件设计图案到激光精准切割、修边打孔,学员们屏息凝神,感受着皮革的天然肌理与现代科技的精密融合。工坊内,中文指令声、设备运转声与学员探讨声此起彼伏,奏响了一曲生动的“做中学”双语交响。
学员们学习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样板图案设计,并利用激光技术在准确的模块版样上进行精确切割。“亲手操作激光切割,才真切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伟大与科技带来的革新力量,”一位学员完成操作后感慨,“老师的中文讲解清晰易懂,动手实践不仅让我掌握了技能,更牢牢记住了专业词汇,这种沉浸式学习效率超高!”
文化为桥,技能作舟,职教扬帆
从红蜻蜓博物馆触摸千年“履”程,到沙龙中感悟匠心共鸣,再到实训工坊驾驭激光飞舞——这条“文化认知-精神共振-技能实践”的完整链条,鲜活呈现了“中文+职业技能”模式的独特价值。当东方的古老鞋履智慧与奥地利的年轻思维相遇,中文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激光刻画出协作的轨迹,共同描绘着中国“职教出海”的国际化新篇章。工匠精神,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交融中,于异国学子的指尖焕发出跨越国界的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