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设计学院通讯员 谢超宇)一凿一刻推敲榫卯精度,一枋一柱复现亭台风韵。近日,在学校实训工坊内,12名来自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学员将课堂所学的“开榫”“凿卯”术语转化为精准实践。由学校主办、温州设计学院承办的“‘五感中国·桥见东方’中文+中国生活美学”汉语桥项目首次将“中文+职教技能”模式引入国际中文教育,通过创新性实践的“术语→实景→技能”三阶教学法,向世界解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营造智慧。
寻钥:从术语拆解构园哲思
“‘轩’字‘车’旁原指有窗的长廊,‘枋’字方形象喻梁柱截面。”温州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谢超宇在“诗意栖居”课堂上,以汉字构造解析建筑术语密码。学员们通过研读明代造园经典《园冶》,学习“轩”“榭”“廊”“枋”等核心建筑术语,理解建筑主题相关汉字的精确含义与构造关联,初步感知古典造园的精妙智慧。学员安丽雅(Andrea Allmer)感叹:“汉字就像园林建筑的微缩模型,每个部件名称都暗藏设计逻辑!”课堂上,隽永秀丽、巧夺天工的拙政园、网师园等案例分享,更生动诠释了经典的传统园林建筑美学,为学员们进一步提升传统建筑美学认知奠定了坚实的语言与文化基础。
入园:实境教学印证美学诗韵
在进行理论学习后,学员们走进有“瓯江蓬莱”美称的国家4A级景区温州江心屿,展开沉浸式主题场景实践。仰观宋代遗构“浩然楼”的七层斗拱,学员们手指飞檐惊呼:“原来这就是‘如鸟斯革’!”漫步于南宋私家园林的亭台楼阁、曲径通幽之间,学员们直观感受植物、水体等景观元素的美学组合、体会“以小见大”的设计哲学,进一步深化对传统园林建筑相关中文词汇和美学概念的理解。
见匠:榫卯精度激活汉语教学
本项目最大创新点在于职教技能与语言学习的深度嵌套。学校创新性提出“中文+职业技能”的教学形式,结合学校资源及专业特点,在“一榫一卯”实训工坊深化打造职教国际化生态样本。学员们亲手拿起锯、刨、凿等工具,在木屑纷飞与敲击打磨中制作木质构件,触摸“慢工出细活”背后的匠人精神;在组装重构传统建筑形式的过程中,自然习得并运用“开榫”“拼合”等专业词汇;在还原制作及拼搭蕴含古老智慧的“鲁班锁”的过程中,直观感受“榫卯”结构“严丝合缝”的特点,理解“凹凸有致”的结构审美特性。“当我的榫头最后一次完美嵌入卯眼,好像突然有点理解‘匠心’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学员中年纪最小、年仅18岁的成员刘雯(Emma Schindler)感慨。
在这场“职教+中文”的跨文化交流中,奥地利学员们不仅在语言上掌握了描述中国建筑的“密码”,更在亲手拼合木构件的瞬间,理解了“匠心”的重量与“天人合一”的东方哲思。当汉语课堂延伸到散发着松木清香的工坊,当“枋檩桁椽”从新闻报道跃入指尖,中国传统建筑也坚定地向世界展示其历久弥坚的独特魅力。温州设计学院院长章瓯雁表示,“过去我们学中文止于会话,但现在当奥地利青年用刨刀制作木制部件,才是‘职教为体、中文为用’文化传播新模式的生命力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