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 潮新闻:点“镬”金山,温职院师生以艺术IP赋能乡村共富路
  •   浏览:460   时间:2025年07月30日
  • 当前,“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正成为浙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的关键路径。镬炉村作为永嘉县“山水人居·产景共融”发展轴核心村,承担着整合资源、辐射周边、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核心使命,是建强发展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点”。

    近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夏志良教授携该校设计学院“设计赋能·镬炉焕新”暑期实践队,组建“高校师生、乡村CEO、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团队,锚定镬炉村“乡村IP打造推广”“非遗文化深度挖掘”“乡村美育课堂建设”三大核心任务,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设计成果转化落地,为基层共富与乡村人文建设注入高校智慧与青年动能。

    师生团队深入探访镬炉村文化中心

    全新品牌定位,助力乡村振兴共富路

    挖掘本土资源、创新视觉表达、激活双向流动……实践队师生以清晰的“兴村逻辑”,为镬炉村描绘乡村振兴“路线图”。

    以镬炉村的非遗文化为底色,以沙岗粉干厂厂长黄阿姨为原型,团队设计创造了一个兼具其外观特征与精神内涵的卡通IP形象。该IP形象身着传统围裙,手持象征荣誉与传承的金镬铲,突破传统粉干品牌刻板印象,以年轻化的审美表达与主视觉系统设计,结合慢直播等形式,成功推动乡土文化从静态陈列转向动态传播,从小众圈层走向大众视野,实现文化生命力的当代延续。目前,IP形象广泛应用于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非遗产品及农产品,实现设计要素反哺乡村,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产业文化融合生态,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劲动能。

    沙岗粉干“黄妈妈”IP系列形象设计

    此外,团队通过系统调研,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基因,以“粉干IP”为起点,同步将镬炉村的“麦饼”“布袋龙舞”“铸铁”等非遗项目进行IP化、数字化演绎,并运用3D打印技术打造系列文创产品。此举不仅是对非遗技艺的活化保护与创新表达,更是构建了多维度的村落文化传承体系。


    镬炉村非遗等产品IP设计稿

    描绘乡韵生态卷,点“镬”金山振兴路

    师生团队通过采访乡村CEO村支书等人群,深入了解该村通过全域环境整治、生态景观建设与长效管护,实现从“挂牌村”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成功跻身全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名单的奋斗历程,进一步加深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解。在夏志良的指导下,实践队成员带领村里的孩童拿起画笔,紧扣青山绿水主题绘制多彩井盖,将平凡井盖变为展现镬炉村风貌的“文化画布”,既美化了村容村貌,更赋予了乡村公共空间独特的文化内涵。

    实践队员进行井盖多彩绘画

    此外,他们还关注该村文旅可持续发展需求,开展“推普助共富”实践,通过诗词朗诵、方言与普通话混唱童谣等寓教于乐的形式,有效激发村民与儿童学习普通话的热情,为乡村旅游引流、文化共融共富注入新活力;依托专业优势,为“沙岗粉干”“麦饼”等非遗产品设计兼具美观与实用的产品包装,助力产业提质升级,切实点“镬”金山振兴之路。

    美育思政润童心,贯通教育“最后一公里

    针对镬炉村村情与留守儿童需求,实践队坚守育人初心,精心打造美育思政课,打通乡村儿童暑期综合性教育“最后一公里”。队员们通过开设童心课堂,辅导儿童完成暑期作业,让他们“留”有所依;围绕美育思政,开展诗韵永嘉、漆扇画、蜡染方巾绘画等课程,提升孩子们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风铃手工DIY、扭扭棒创意工坊、下田劳作等体验活动,丰富乡村儿童的暑期生活;引入科技课堂,携带3D打印技术下乡,带领儿童探索科技奥秘,提升创新认知,书写充满童趣与科学魅力的实践篇章。

    夏志良现场指导3D打印科技课堂

    当前,浙江省正加速从“文化惠民”向“文化共富”迭代升级。温职院设计学院“设计赋能·镬炉焕新”暑期实践队在镬炉村的实践足迹,既赋能乡土文脉的赓续与创新,更助力乡村与时代的深度链接与协同共进,体现了对全省文化发展的观察与深度思考,彰显了新时代青年以文化之力助推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随着更多“种文化”的种子在乡村落地生根,千万个如镬炉村般的乡村,必将在文化共富的道路上绽放更绚丽的光彩,共同书写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相关链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194964

备案号:浙ICP备06027531号/经营许可证号:12330300470510558k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329号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