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 温度新闻:以艺术IP赋能村共富路,文化特派员带着大学生进村了!
  •   浏览:307   时间:2025年07月30日
  • 夏日的永嘉县枫林镇镬炉村,一场台风刚过,24个五彩斑斓的井盖却如雨后春笋般“绽开”在主干道上。湖南姑娘张初月蹲在路边,小心翼翼地为一只卡通龙点睛,不远处的衢州男孩潘思璁正调整相机角度,记录下这热火朝天的一幕。他们都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赋能·镬炉焕新”暑期实践队的成员。

    在温州市级文化特派员、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夏志良教授带领下,这支由高校师生、乡村CEO、非遗传承人组成的“联合舰队”,锚定镬炉村三大核心任务——乡村IP打造推广、非遗文化深度挖掘、乡村美育课堂建设,展开了为期半个多月的“设计驻村”行动。

    卡通IP带来远方的生意

    沙岗粉干,一搓一揉都是祖辈的智慧,镬炉村就有一家传承百年的沙岗粉干厂。镬炉村粉干传承人、沙岗粉干厂厂长黄银平坚守百年工艺,从选米、润米到晒干,13道工序一丝不苟。但因为产品包装缺乏特色,一直难以拓展市场。2024年7月底,更因为企业商标因涉侵权无法使用,所有旧包装和宣传物料面临更换难题。“粉干好,但卖不出价呀!我们一时也没了主意。”沙岗粉干厂负责人黄银平一度愁眉不展。转机正来自夏志良教授带领的温职院团队。

    当时,夏志良作为市级文化特派员,正好派驻在镬炉村,他们在一周内设计出“金穗”系列包装,还以镬炉村的非遗文化为底色,以黄银平为原型,设计创造了一个卡通IP形象“黄妈妈”。“黄妈妈”身着传统围裙,手持象征荣誉与传承的金镬铲,突破传统粉干品牌刻板印象,以年轻化的审美表达与主视觉系统设计,结合慢直播等形式,成功推动乡土文化从静态陈列转向动态传播。传统工艺融合现代美学,产品迅速走红,甚至成为游客必带的“楠溪伴手礼”。

    “去年大学生来村里帮我们设计、宣传,我们的粉干销路好多了!以前,我们的粉干只是在当地有名,来买的都是周边县市的乡亲。现在,我竟然接到了来自广东、上海的订单。沙岗粉干成了真正的名特产!”

    非遗成了村LOGO

    去年实践队为“沙岗粉干”设计的包装已在村里落地生产,成为可触可感的“前浪”成果。

    今年,井盖上灵动的图案,正是实践队为镬炉村新量身定制的IP形象雏形。

    “去年,我们为镬炉村沙岗粉干厂设计了IP造型,今年,我们要将设计延伸至一整个村子,为整个镬炉村打造品牌Logo、IP形象。”实践队带队老师余坦准说。

    负责前期调研的潘思璁与队友们穿梭于村巷,寻访非遗传承人,挖掘文化基因。“沙岗粉干、布袋龙、麦饼,这些舌尖上与记忆里的‘老物件’,就是我们设计的源头活水。”

    调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设计组的创意养分。布袋龙甩着Q版尾巴跃然纸上;麦饼Logo别出心裁地借鉴了苹果标志的“咬一口”概念,露出喷香的馅料;粉干IP则是一个头顶大碗、陶醉吸溜的萌娃;镬炉村标志中碗中升腾的热气巧妙地幻化为“镬”字首字母“H”。“我们力求在文化内核与现代审美间找平衡,让村民有认同感,也让游客眼前一亮。”实践队带队老师柳晶晶介绍道。

    从调研设计到落地推广,从品牌重塑到非遗保护,夏志良和“设计赋能·镬炉焕新”实践队师生用脚步丈量乡村田野。“文化下乡,不仅要接地气,更要有科技加持。铁器铸造、布袋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镬炉村的文化瑰宝。接下来,我们将引入3D打印、AR互动等技术开发文创产品。”夏志良说,接下来还将策划举办节庆活动,增强游客黏性,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赋能不是一句口号,要真正沉下心来,结合在地文化、群众所需,探索出可持续的文旅发展路径。”

    3D打印笔吸引来了成群孩子

    除了用设计赋能乡村,实践队坚守育人初心,精心打造了美育思政课。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美育思政组开辟的“第二课堂”同样热火朝天。

    张初月原本以为下乡是“扛锄头”,没想到拿起了3D打印笔。“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打印’大自然!”在她的引导下,孩子们用加热的彩色塑料线“描绘”出立体的蝴蝶、花朵,甚至还有卡通人物。

    “一开始,村里的孩子们都不愿意来我们这儿上课,勉勉强强来了十来个小朋友,课堂上也不积极。直到我们拿出3D打印笔,一切就都变了!”张初月说。第一堂课结束时,孩子们围着实践队成员不愿离开:“老师,再玩会儿吧,再玩一会儿吧!”这份热情让团队临时加开课程,孩子们也呼朋唤友自愿来上课,第二节3D打印课,人数翻了快一倍。

    美育远不止于此。节气知识绘上素净的扇面,非遗蜡染绽放靛蓝纹样,扭棒在指尖卷曲成迷你盆栽……“漆扇画、蜡染方巾、手工DIY风铃、造型扭扭棒……美育是无声的浸润。”张初月感触颇深,“一个叫小哲的二年级小男孩,为了给课堂‘捧场’,二话不说现场做了50个俯卧撑。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感知和表达欲,就在这些色彩与创造中被点燃了。”


    相关链接:https://wdapp.wzrb.com.cn/app_pub/xw/ww/202507/t20250729_562622.html?docId=562622

备案号:浙ICP备06027531号/经营许可证号:12330300470510558k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329号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